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收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投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征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刊物[05/28]
雪舞千家树联红万户楹中学生记忆中的春联故事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春节总是最美好和难忘的。而关于春节的记忆,总绕不开一个春联。对于春联,少时的记忆无疑最初始,最深切,也最温馨和美好。贴春联是民俗符号,也是温暖的童年记忆。这个记忆
春节总是最美好和难忘的。而关于春节的记忆,总绕不开一个春联。对于春联,少时的记忆无疑最初始,最深切,也最温馨和美好。贴春联是民俗符号,也是温暖的童年记忆。这个记忆包含太多的人和事,有长辈、亲戚和发小,有那时、那地、那情态,也有少小之心的感知、记忆及其发酵。所以,春节和春联,从小里说是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宝藏,从大里说是民族的强势基因,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赓续。庚子春节将至,我们刊登几位中学生的春联记忆,相信读者朋友读后会“于我心有戚戚焉”。
春联里头的年味儿
姥姥说,在她小时候,年味儿是从各家写的春联里飘出来的。那时候识文断字的人少,人们常借助别人之笔写出自己对未来的向往。比如,鸡窝上贴着“公鸡啼鸣早,母鸡下蛋勤”,横批“鸡肥蛋大”。这些朴实有趣的春联在生活艰苦的年代,寄托着家家户户的心愿,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,散发着原汁原味的年味儿。
妈妈说,在她小时候,年味儿是从姥爷书写的春联里散发出来的。在大院里,姥爷算是个文化人。一进腊月,居委会负责人就会抱着大摞红纸来,请姥爷帮忙给军烈家属、孤寡老人写春联。
姥爷要先将红纸裁开,妈妈打下手,大红色的纸张被认真裁成长条,让人看着就喜庆。姥爷拿出他的砚台,慢慢地磨墨,慢慢地琢磨词儿,等到“胸中有丘壑”了才开始下笔,鲜艳的红纸上开始跳跃出一个个黑色的精灵。“春风吹暖英雄门第;喜报映红光荣人家”,“军属门上光荣匾;战士胸前英雄花”,“温暖融冰说盛世;和谐关爱乐丰年”,春节前一天它们便满载着福气飞向大街小巷,年味儿也就开始飘散在院子上空了。
冯骥才先生说过,年味儿,并不是物质的丰盛,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。现在的我们,往往忽视了这春联里的年味儿。这种让人神往的年味儿,就在于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总结、书写与对彼此真挚的祝福中。
明白了这点,我可耐不住手痒了:笔墨纸砚伺候!今年我要为自己、为家人、为亲朋书写属于我们的春联,送上最真挚的祝福!
舅舅家的春联
记得七岁那年除夕,舅舅从外地赶回来。我们小孩子看舅舅风尘仆仆地从大门外走进来,跑过去又是拎包,又是拿外套。舅舅问过长辈好后,也加入到收拾家的队伍中。我看他故作神秘地从包里拿出一副卷着的对联,交给我和表哥。我们哥俩一人拿一边,缓缓地展开。
那是一副极为精致的对联,朱红色的纸上印着不大明显的烫金暗纹,翻滚着一簇簇细腻的花纹。我们几个小孩子把脸凑在对联上,小心翼翼地保持一段距离:这对联不像买来的那种印在铜版纸上的商品对联,而是手写的,潇洒的笔墨落在红宣纸上,薄薄的,带着墨香。冬日暖暖的阳光透过去,隐隐还有好看的底纹。
“这对联哪儿来的啊?”舅舅乐呵呵地回答说:“朋友写的,他是书法家。”
联文是:
万卷藏书宜子弟;
十年种木长风烟。
听舅舅讲,这是一副古联,是切合家里实际情况的极有内涵的一副联。此联摘自黄庭坚《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》其一。“十年种木长风烟”比喻读书育人“十年”已经成气候。引出对郭明甫的希望,要他别因为西斋的好风景就隐居,还是要有所作为。
外公家中有几个大书柜,放满了书,大多都是外公的。我们小辈们放假回去也是极爱翻看的,无形中也有了读书藏书的习惯。
最早的春联记忆
刚记事的那年冬天,清晨初雪如约而至。我站在窗边手扒窗台,踮起脚尖,用小手擦去窗上的小水珠,仔细盯着地面落下的雪,心生欢喜。
父亲悄悄走到我身后,缓缓吟咏着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
“孩子,这样的日子你会想到红火的颜色吗?红火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呢?”
父亲一笑,酒窝出现了。我转过身子:“红色,是火苗吗?是火烧云吗?”父亲轻轻摇摇头:“这两句诗中所描绘的春节,不正是红红火火的吗?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对联啊!”
六岁那年,听父亲为我讲纪晓岚与对联的故事;八岁那年,听外婆为我吟唱《诗经》;九岁,十岁,随老师学书对联。我对对联的喜爱,从精彩故事触到了隐含在背后的文化。
读初二那年的一个周六,我偶然与《对联》杂志邂逅。我的指尖划过它光滑的有点儿反射阳光的封面,米色的封底上红色“对联”二字极为显眼。左上角柔美的线条勾勒出优雅女子的素描像,旁边两列小字“着我衣裳 吟我诗行”叩动了我的心弦。我坐在桌前捧着《对联》,翻开首页,不禁吟诵着:“汉服为何?汉人之正装。”“华夏为何?有服章之美谓之华,有礼仪之大谓之夏。”
文章来源: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szwzdzz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9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