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收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投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征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刊物[05/28]
初中语文提高学生仿写能力的几点思考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作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,同时也是教学中的老大难。“主题突出,有文采”是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,文采是创作者思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,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一篇
作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,同时也是教学中的老大难。“主题突出,有文采”是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,文采是创作者思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,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一篇有文采的文章呢?
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体性》一文中写道:“童子雕琢,必先雅制。”“摹体以定习,因性以练才,文之司南,用此道也。”吕叔湘曾经说过:“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,一种习惯,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。”叶圣陶提出:“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。”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。
在语文课堂教学中,很多老师也尝试引导学生学习仿写,并在课堂上进行仿写习作交流,但据笔者观察发现,部分学生不愿动笔,部分学生冥思苦想,却不知该从何处下笔,还有些学生完成了习作,却因为怕别人嗤笑、羞于开口等原因没有分享,使仿写课堂教学陷入尴尬境地。
仿写既然如此重要,在教学中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打破僵局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?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一、提高学生仿写句子能力的方法
近年来,有关仿写考查的题型在初中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,并以小型的写作练习形式呈现,它要求学生在极为有限的字数里尽情展现才情。鉴于此,部分教师就把仿写以试题去练习,太功利化了。这种教学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,有效的仿写该是系统化的、常态化的、循序渐进的。针对这种现象,笔者认为,有效的仿写该以教材为范本,遵从循序渐进的方法。
(一)通过读文章,激发想象,充实仿写内容
如:学习老舍的《济南的冬天》时,有一段话“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,好像日本看护妇,山尖全白了,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……”中动词用得恰到好处。于是,我就让学生仿照这些动词的应用,进行写自己的母亲训练,有一学生这样描写:“天刚刚拉开帷幕,我妈妈就起来了,我看见,她利索的箍上围巾,拿起扫帚,躬起腰,就打扫起院子,扫帚划过,土院裸露出她的肌肤,土白土白的,感觉滑腻腻的。”该生观察仔细,母亲的勤劳麻利跃然纸上。降低难度,给出明确的目标后,七年级的新生学会了尝试,收获了快乐。值得注意的是:仿写不是照搬照抄,适当地充实仿写内容会让文章更生动,思维更活跃,好的仿写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。
(二)通过对照方言和普通话用词差别,提高学生仿写兴趣
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差距,方言却是他们耳熟能详的,通过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照,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,激发仿写兴趣。如:在学习《咏雪》一课中,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用倒装句改为“纷纷白雪所似何?”一听,学生就明白,我们说的方言中也有许多倒装句,如:“上课来”倒装为“课上来”,“下雨了”倒装为“雨下了”,“我被他打了”倒装为“他打了我”,等等,学生清楚了问题所在后,自己举出了许多常出现的问题,一一对应,自查自纠,很好地矫正了方言对口头语言表达和写作的影响。仿句子的过程,也是仿修辞仿句型的过程,两者不分家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的课文《春》时,有句“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”引导学生去仿写,得到“探出来”“伸出来”“冒出来”“爬出来”“弹出来”等词,一字之差,草的长势情态截然不同。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,易操作易点评,学生兴致很高,比较适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展开。
(三)文本联系生活,强化学生情感
文以载道,创造是为了表达情感。唐代的刘知己将各种模仿归结为“貌同心异”和“貌异心同”,前者指不顾自我生活经验模仿范文的“形”,为模仿而模仿,如西洋画般追求“形似”;后者是指模仿要得其精神,侧重创作者感情的抒发。我诱导学生以创作主体进行尝试,既能模仿,又能突破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,描述成长经历,抒发情感体验,言之有物、言之有情的仿写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。
在学习培根写的《谈读书》时,设置问题:选文中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论点,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,写成一篇议论文。学生进行了训练,可圈可点。在学习《女娲造人》时,我所带的七年级十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,好奇心强,表现欲强。在教学中,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,从“人是怎么来的”西方的“上帝造人说”故事导入,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,自然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。在默读课文之后,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,然后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这些词去复述文章内容,通过讲故事,学以致用,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,锻炼了学生的胆量,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。在依次用三个问题简明扼要的指引出学生读课文时该思考的方向后,引导学生读字品语言,让他们通过咀嚼模仿动词重点词,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,体会人类诞生后的欢喜与喜悦,理解到女娲不仅是个神,更是个母亲。继而为后面和《风俗通》里记载的文章相比较打下了基础,通过两者的比较,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神话的特点。最后让学生放飞想象,去改写《嫦娥奔月》,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遨游,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,比较轻松地实现了目标。
文章来源: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szwzdzz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98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