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收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投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征稿[05/28]
- · 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刊物[05/28]
中学被诬告没拿到毕业证,后来发现一种射线,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895年的某一天,德国物理学家威廉·康拉德·伦琴,发现在一种荧光纸板上,出现了一只形同骷髅的手掌骨骼,这只手掌骨骼让他大为震惊,同时也让他异常兴奋,这是怎么回事呢? 威
1895年的某一天,德国物理学家威廉·康拉德·伦琴,发现在一种荧光纸板上,出现了一只形同骷髅的手掌骨骼,这只手掌骨骼让他大为震惊,同时也让他异常兴奋,这是怎么回事呢?
威廉·康拉德·伦琴于1845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州莱耐普城。他的父亲是一位企业主,开了一家毛纺厂。由于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女,因此,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。
但是伦琴却不愿意和他父亲一样,当一个商人,他学习非常努力刻苦,1962年,伦琴进入乌得勒支一所技术实验学校读书。可是他并没有从这所学校毕业,并没有拿到中学文凭。由于没有拿到中学文凭,因此他不可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。
他为什么没有拿到大学文凭呢?这是因为当时在班上出现了一张老师的漫画像,有人告诉被漫画的老师,这是伦琴画的。伦琴虽然百般解释,但是老师并不听他的。事实上,这张漫画确实不是伦琴画的,是别人诬告伦琴的,但是学校并没有为伦琴伸张正义,反而开除了伦琴。这样一来,伦琴就失去了参加中学毕业考试,获得毕业证书的机会。
好在最终于1865年,伦琴在他舅舅的帮助下,进入了乌得勒支大学学习。他在那里做了一个旁听生,不过也只能旁听,并不能获得大学文凭。因此后来,他去了瑞士的苏黎世。因为苏黎世大学不需要中学毕业证书,只要能够通过他们的一次专门的入学考试,就可以去读书了。伦琴最终于1865年11月,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。1869年,伦琴获得博士学位。
伦琴在苏黎世大学读博期间,由于成绩优秀,成为孔特教授主持的实验物理研究所的助手。孔特教授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,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伦琴,跟着孔特教授一起到维尔茨堡大学任教。直到1888年,伦琴回到威茨堡麦米伦大学,任物理研究所所长。1894年,伦琴担任威茨堡麦米伦大学校长。
伦琴在这所大学开始研究真空放电现象和阴极射线。
1895年年11月8日,伦琴在进行实验的时候,为了防止实验室受到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影响,他用一种黑色的硬纸板,把他的放电管严密包裹了起来。但是只要一接上高压电,他就发现一米以外的一个涂有氰化铂酸钡的荧光屏上,出现一些浅绿色的微光,这种微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?伦琴一直搞不清楚,后来等到他断掉高压电的时候,就发现这些微光消失了。由此他也就断定了这种微光,应该是从放电管里漏出来的。但是放电管已经被他用黑纸板好好地包裹起来了,怎么还会漏出来呢?
于是,伦琴又换了几种材料来包裹放电管。但是不管他用什么材料包裹,放电管只要一接上高压电,荧光屏上都会出现这种微光。这使得伦琴认识到,他发现了一种射线。这种射线能够穿透很多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,当时伦琴非常激动。他为了把这种射线观察清楚,自己躲在实验室里,进行了没日没夜的研究。
后来有一天,他发现荧光板上出现了一只手掌骨的造影。这只手掌骨的造影,让他更加震惊。他明白,这是因为这种射线穿过他的手掌印在了荧光屏上。也就是说,这种射线虽然能够穿过不同的物体,但是由于物体的密度不一样,因此会在荧光屏上呈现出明暗不同的影像。
伦琴由于不知道这种射线叫什么名字,因此,他把这种射线称为X射线。
1895年12月22日晚上,他说服了自己的夫人,充当他实验对象。紧接着,荧光屏上就出现了只有戒指和骨骼的手的造影。这个造影让他的夫人既兴奋,同时也有些恐惧。本来是一只美妙的手掌,现在只剩下骨骼,这让他的夫人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。不过虽然如此,他的夫人依然为伦琴的发现激动不已。
1895年12月28日,伦琴给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学会递交了一份题目为《一种新的射线的初步报告》的通讯,X射线得以公之于众。
伦琴新发现公之于众后,迅速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
1896年1月23日,伦琴在报告会上请求用X射线拍摄维尔茨堡大学著名解剖学家克利克尔的一只手。当时克利克尔已经80多岁了,手上全是皱纹,但是伦琴提出的建议,让他非常高兴,勇敢地做了这个事业。接着,荧光屏上也就出现了克利克尔的一张手骨造影。虽然克利克尔手的表面已经苍老,但是他的手骨却非常完美,由此带起台下一阵掌声雷动。
伦琴的这次报告会取得巨大的成功,很多科学家都呼吁把这种新发现的射线称为是“伦琴射线”。到后来,也有人认为这种射线应该继续叫做“X射线”,而X光的计量单位可以用“伦琴”来表示。此后,伦琴射线和X射线两种称谓,也就并行于世了。
文章来源:《中学生作文指导 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szwzd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617/943.html